找到相关内容7957篇,用时11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关于道与生命的对话

    之中,我们都属于大海。”  《易经》云“道,百姓日用而不知”。一切生灵及宇宙物质世界、思想精神世界,万事万物都属于道之中。“道不远人”,而人们妄以为离开自己另外有个道,向外求道,这就是“人自远于道”。  人们渴望深入地认识自己,认识万事万物。 我们以及我们所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呢?求道的人们常思考这类问题,有些参禅者更是长年地专心思考。  要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合适的途径。让我们先来看看人们研究这个问题的...

    净明山人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092462481.html
  • 从教理上比较佛教与老庄的区别

    同一理论,皆是讲“无”,根本既然一致,那其他一切也应相同,佛道应是平等。实际上这是被道家的“虚无”所迷惑。因为“虚无”只是讲“无”为天地万物之母,是世间法;而“无相”是佛教对事物本体的认识,一切万物皆是...,而“无相”超四句,绝百非。  “太虚”是道家的最高理论,老子云:“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无名”就是道,道即是无形,故不可为名,故是“无名”,“有名”指天也,天地有形有名,能生万物,故为万物...

    理 净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511146701.html
  • 《肇论》对魏晋般若学发展的意义

    《物不迁论》发挥般若性空思想,从时间和空间角度论证世界万物看似变化,实际上并没有真实发生变化。变化着的事物只是一个假相,“若动而静,似去而留”。《不真空论》则从正面阐述了般若性空的思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是由因缘合和而成,所以虽无而有,虽有而无,非有非无,称之为“空”。《般若无知论》着重论述佛教的般若智慧无知无相,却又无所不知,洞照万物。   僧肇在...

    业露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500553695.html
  • 南北朝佛学对道家重玄学建立的意义

    未有无”的问题。“道”的性质是“有”还是“无”?这个问题在老庄那里本来就存在,而魏晋玄学把这个问题深化了。  《晋书·王衍传》中说:“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王弼之所以认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是因为他认为“道,无之称也。”“道”没有办法给它名称,所以它是“无”(无规定性)。为什么王弼强调“道”是“无”,这是因为他企图消除《老子》一书中存在着的本体论和宇宙生成...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504366827.html
  •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

    真主对于万事确是全能的。”“他对于万物是全知的。”它同时主张万物并非仅仅是因为对人有用才被创造出来。对于自然生态环境,《古兰经》的教义认为应该以较为合理的方式和态度来处理。   首先,它将人与自然生态...以便你们遵循正路。”这段训示集中反映了伊斯兰教关于真主创造万物万物皆归真主的观念和真主授意万物的观念。   再次,伊斯兰教教义中蕴含着对理想自然环境的追求。《古兰经》第四十七章写到:“敬畏的人们所蒙...

    田瑾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2/07030296051.html
  •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

    上善若水为而不争——解读《道德经》  周高德  老子在《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滋润万物但不与万物相争,所以像水这样的品格最接近于道教之“道”。  老子用水来比喻“上善”者——“不争”之品格。  所谓“不争”,指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不争利,是谓“不争”;水,“处众人之所恶”(即处下)而不争名,是谓“不争”...

    周高德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7252382111.html
  • 僧肇之「有无同义」思想

    理,所以物物顺理而不逆。就万物的假有去看出它的本性空无,进而达到佛教信仰者向往的最高境界,人生的根本解脱。  僧肇的「不真空论」,而其中心内容是在讲空,所谓「不真空」者,「不真」所以「空」、「不真」...独立的本性的,同时也无谓差别,至於事物的有所差别乃是人们主观地给它加上去的。万物没有差别,所以是不真实的。接著说到物我同根,是非一气主观的我和客观的世界是同根源的,是与非是同一性质的,没有什麽差异之处...

    余崇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455641192.html
  • 慈悲心与环境生态学

    到世界万物,将戒杀不仅限于人类,更推及到整个生物界,凡是有生命的都在戒杀之列。因此,佛教并不承认人是大地的征服者,也不是超自然的高级生灵,而是与万物同一的生物体。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我与万物同义,我与万物同在,我与万物同体。万物即我,我即万物万物都是与我平等的有佛性的生灵之物,都享有与人平等的权利。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以为自己是上帝的骄子,是与众不同的生灵,形成以人为中心的唯我独尊的...

    萧平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30160394.html
  • 禅宗的心性思想

    、文化思想的本质内容是:自然——内在——超越。  禅宗吸取中国道家的“自然”观念来诠释人的生命自然状态、人的自性。道家把自然规定为万物的本质、本性,是不假人为、自然而然、本来如此的真实存在。“僧家自然...“心境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同上)这是说只要人的心境明净透彻,就能周遍宇宙万物,从而在内心实现泯灭内外的超越,使有限与无限在个体心灵中相即圆融。  由生命与...

    瑜珈红尘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43064233.html
  • 将慈悲心用于环境生态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于对死难同胞的深切同情与怜悯,从善良、爱心、慈悲出发,佛教反对对人的屠杀、滥杀,反对战争,提倡和平。由己及人、由人及物,佛教将慈悲推及到世界万物,将戒杀不仅限于人类,更推及到整个生物界,凡是有生命的都在戒杀之列。因此,佛教并不承认人是大地的征服者,也不是超自然的高级生灵,而是与万物同一的生物体。它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即我与万物同义,我与万物同在,我与万物同体。...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65565378.html